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研究院
学术活动
研讨交流
考察研学

研讨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活动 > 研讨交流 > 正文

专家学者核心学术观点摘编(一)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5/24 16:08   浏览次数:

(一)高尚斌(延安大学教授):“延安文化”的自信底气

“延安文化”是自信自强的文化。其文化自信的底气,我认为至少有四个方面:

一、“延安文化”是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延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毛主席在延安时就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这就是对革命文化的无比自信。

二、“延安文化”是人民文化。人民文化是“延安文化”的本质特性。所谓人民文化,一是说,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权贵的。二是说,文化创作和发展的源泉是丰富多彩的人民生活,而不是称为“文化人”的主观想象。三是说,文化的民主性,主张人民当家作主,反对文化专制,使文化真正成为人民掌握的文化,又是教育人民、提高人民、促进人民发展进步的“有力武器”。

三、“延安文化”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延安文化”的血液根脉。民族文化除了语言文字,最重要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之魂的民族精神。二是文化品格的民族特性。毛主席强调,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无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怎样发展演变,始终要保持中国特性、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这同样是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

四、“延安文化”是优秀文化。优秀文化是“延安文化”的努力追求。所谓优秀文化,首先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文化的科学指南。再次是发展科学文化。

总而言之,革命文化、人民文化、民族文化、优秀文化是“延安文化”的有机统一体,是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和发展的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二)李忠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延安文化的内涵

我是1942年5月20日出生的,也就是在座谈会议召开之时,所以我与《讲话》同龄。西北大学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研究院,能够召开这样一个研讨会,很有意义,而且确定了《延安文化与文化自信》为主题,本身就富有新意。我对这个问题没有很好研究,想借此机会浅谈一点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什么是延安文化?我从事中共党史研究已经58年了,在延安呆了近20年,但一直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延安文化。自从2015年开始,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筹办延安文艺纪念馆,到2020年开馆,前后近6年时间。在多次参与陈展方案的论证中,我对延安文化才有了新的认识。当时这个方案是朱鸿召博士起草的,他是研究文艺的青年专家,对一个小型纪念馆,六个单元提出了关于文艺的5种称谓,即革命文艺、抗战文艺、延安文艺、工农兵文艺和人民文艺,怎么去界定成了问题。我想,不管叫什么文艺,都是和文化有关的。我找到了2015年《红旗文摘》第9期上陈晋同志发表的《中国共产党文化创新五个阶段》,借陈晋的观点说明了关于5种文艺称谓的关系。陈晋文章说:(1)从五四文化到左翼文化(2)从农村文化到苏区文化(3)从抗日文化到延安文化,延安文化成为抗日文化在抗战胜利后的前进方向,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建设的精神故乡。(4)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5)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据陈晋对文化创新的五个阶段论述,我从文艺的五种称谓中选择了两个:即抗战文艺和延安文艺。方案六个单元就成为文艺队伍大集结、鲁迅艺术文学院、抗战文艺大繁荣、延安文艺座谈会、延安文艺大发展、延安文艺新出发,突出了延安文艺,实际上也就是突出了延安文化。

所谓延安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是革命文化的精神故乡。那么,延安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了什么借鉴,发挥了什么作用?我以为,最少有以下三个支撑。

第一,延安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第二,延安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第三,延安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丰富的实践支撑。

回顾100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实践基础。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三)陆航(中国社会科学报陕西记者站):坚定文化自信 续写时代华章

学术研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应当具有贯通历史、现实与时代的意识与能力。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党的文艺思想与文艺路线的形成与成熟,都产生在毛泽东思想日臻成熟的延安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石和思想原点,都源自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深知文学艺术是整个革命战线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在座谈会上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鲜明地提出,文艺应该反映人民生活,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入人民之中,与人民群众交朋友,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人民群众的一切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站在人民立场,做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这一重要讲话,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与方法,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与具体文情,系统地阐述了文学艺术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文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没有脱离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学术,也没有脱离政治的学术研究、学术思想。我们反对毫无界线的学术政治化,但是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学术与政治相对立,把学术与时代、学术与现实相对立。今天,我们在此讨论延安文化与文化自信,认真领会毛泽东同志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述,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四)胡宗锋(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讲好中国故事的“立场”与“态度”

学习毛主席八十年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合我们这些年来在两个斯诺方面的翻译和研究,以及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实践来讲,我觉得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立场” 和“态度”。毛主席在讲话的开篇中说:

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中是否还有认识不正确或者认识不明确的呢?我看是有的。许多同志常常失掉了自己的正确的立场。

态度问题。随着立场,就发生我们对于各种具体事物所采取的具体态度。比如说,歌颂呢,还是暴露呢?这就是态度问题。

纵观这些年来在国外流行的一些文学作品来说,很多都是所谓“暴露”中国阴暗面、抹黑中国的作品。就这方面来说,我们都应该向埃德加·斯诺与海伦·斯诺学习

海伦·斯诺是一个一生都在讲中国故事的美国人。亚当·福斯特是海伦·斯诺的侄孙。2016年,他参加了西北大学“两个斯诺的中国情结”暨“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他参观了保安、延安和陕北其他地方。 2018年他在陕西斯诺研究中心的安危和胡宗锋等人支持下,在犹他州注册成立了“海伦·福斯特·斯诺基金会”,专门从事中美人民友好事业。2021年是海伦·斯诺来华90周年,亚当·福斯特作为海伦·斯诺的第三代后人,提笔给习近平主席写信,回顾海伦姑奶奶为中美人民友好所做的贡献,表示愿意继承海伦·斯诺遗愿,继续为中美人民交流互动搭建桥梁。

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主席复信给美国亚当·福斯特时,高度评价了斯诺夫妇(埃德加·斯诺与海伦·斯诺)推动“工合”运动,支持中国抗战,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上一篇:专家学者核心学术观点摘编(二)
下一篇:我院梁星亮教授出席“学习‘七一’讲话,赓续红色血脉”第七届党性教育“延安论坛” 并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