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研究院
网站首页

新闻简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简讯 > 正文

用影像再现解读延安精神的又一创新之作——评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3/11 10:11   浏览次数: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民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时期的实践经验与思想内涵深深镌刻进中国共产党员的内心,辉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每一个坚实的脚印里。正值建党百年之际,三集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聚焦老一辈共产党人在延安的辉煌历程,展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延安革命圣地的不同侧面,通过饱满的情绪、动人的细节、翔实的史料、生动的影像,再现了延安精神与中国革命的互动与共振,是当下深入读解延安精神的又一部电视文献纪录片创新之作。

首先,《我们,从延安走来》的题材重大,是延安精神的全景呈现。

文献纪录片将叙事核心置于历史过往,以影像艺术手段连接历史与现实,以史为鉴,具有特殊的传播价值与现实意义。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熔铸成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实质的延安精神,映照于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一言一行之中。《我们,从延安走来》围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光辉历程,将革命历史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相互映照,为当下的社会生活培根铸魂。

宝塔山、延河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孕育出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的内涵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该纪录片分集表现延安精神的不同侧面,形成对延安精神的全景回顾与历史溯源。第一集《脊梁》以延安这座城市的红色记忆为叙事核心,将红军长征会师、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抗大学习等历史事件有序编织进叙事进程之中,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与不屈斗志,建构起中国共产党人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和伟岸恢宏的精神谱系。第二集《求是》围绕“实事求是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将共产党员探索实事求是的革命道路的历程铺陈开来。第三集《为民》以延安地区共产党团结群众开展革命、建设的实绩展开,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三集相互补充又相互独立,生动回顾了延安精神的发展历程,诠释了延安精神的理论实质。

其次,《我们,从延安走来》的视角新颖,实现了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的统一。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人民群众的个体记忆与历史潮流的发展方面紧密结合,谱写了时代发展的壮丽诗篇。该纪录片内容聚焦老一辈共产党人在延安的辉煌历程,一方面,以旁白的形式串联时间线索,阐释纪录片作者所持的历史逻辑;另一方面,将历史当事人的口述经历建构于全片的视听时空之中,影像资料与口述话语相互配合,形成了国家视角与人民记忆的统一。

在第一集《脊梁》中,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的艰苦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该片以旁白的形式评价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解说词搭配直观的历史影像资料增加了纪录片叙事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同时,纪录片创作者将延安抗大、延安鲁艺学员苏佩荣、刘进、许翰如等人物的口述影像与影像资料相结合,耄耋之年的老人深情讲述脑海深处的个人记忆,展现出“人民史观的话语策略。当事人现身说法为事件亲历者提供了一个相对私人化的叙事视角,跨越了观众与叙事人物之间的距离鸿沟。在第二集《求是》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开展轰轰烈烈的延安整风运动。纪录片创作者广泛开展对鲁艺老艺术家的采访,苏菲、贺敬之、王昆等艺术家表达整风运动的历史经过以及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深刻影响,摄像机将人物的神态、动作捕捉下来,引发观众亲临现场的感受。个人表述与宏观叙述相互结合,便于观众从不同维度认知整风运动,进一步挖掘延安精神的实质。

最后,《我们,从延安走来》凸显影像共情,体现了历史真实与情感力量的共通。

红色历史的影像化呈现不仅依托于真实的历史资料,严谨理性地还原历史真相,而且需要重视表达方式的艺术性、文化性和审美性,实现理性讲述历史和感性表达思想的有机统一。该纪录片深入挖掘历史资料,将历史图片、影像文献、报纸资料展现在观众面前,形成对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的真实刻画。同时,在历史叙事中巧妙设置情感的触发点,以细节化、情感化策略打动观众,激发观众的共情情绪。

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历史史实是文献纪录片的创作原点。该片的创作者广泛搜集历史照片与影像资料,同时,拍摄历史遗迹,重塑历史高光时刻。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设置对史料进行意义阐释,完成对历史的真实表达。在展现延安文艺座谈会历史经过时,将毛主席赠与胡一川的请柬、杨家岭礼堂照片与内景影像、油画作品《延安文艺座谈会》、陕西版画等多种类型的历史资料呈现出来,为观众展示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盛况。除此之外,《解放日报》、个人书信、历史著作等相关史料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影片的可信性,凸显了该纪录片的文献价值。

该纪录片创作者广泛搜集延安抗日战争时期的影像资料、报纸剪影等历史文献资料,而且注重历史革命歌曲的创造性应用,突出了音乐的主体作用。《黄河大合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游击队之歌》等歌曲不仅引领观众以感性的形式触摸历史,抵达历史语境之中,而且增加了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滋润观众的心田。在《脊梁》一集中,创作者以歌曲《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过程为线索,串联起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人民的抗战历程,展现了延安爱国青年的爱国热情与必胜信念。歌曲将作曲家冼星海的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旋律激昂,铿锵有力,呐喊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吼声。

总之,三集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运用多种影像艺术创作手法将共产党人当年在延安展开的斗争实践重现于荧屏,为立体多维地认知延安精神提供了有效路径。该片将延安这一特殊的地理空间影像化,微观叙事与宏观叙事紧密结合,历史记忆与现实实践相互呼应,形成了当下延安题材文献纪录片在历史叙事方面的新探索和创新。(作者系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教授、博导张阿利)


       来源:中国电视报
上一篇:一曲延安精神谱系的赞歌——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观感
下一篇:研究院多名专家参与主创的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在央视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