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研究院
网站首页

理论前沿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胡乔木:党的文献工作的奠基人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5/17 09:42   浏览次数:

胡乔木(1912—1992)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宣传教育战线上的重要领导人。他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许多学科,有高深的造诣和独创的见解,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今年是胡乔木诞辰110周年,我们诚挚地向读者朋友推荐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在毛泽东邓小平身边的日子》。这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全面的胡乔木传记,实事求是地反映了胡乔木的一生。

让我们跟着下面这篇文摘,了解胡乔木对党的文献工作的巨大贡献。

文献是历史的直接记录,又是历史的最好见证。不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它都是一种推动历史的力量,一种珍贵的精神财富。

胡乔木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一直参与和主持中共党的文献的编辑研究工作,尤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先后兼任中共中央毛著编委会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把中共党的文献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之无愧成为党的文献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从20世纪40年代协助毛泽东编辑《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到80年代编辑《三中全会以来》《十二大以来》《十三大以来》;从参与起草1945年中共历史上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到主持起草1980年的第二个《历史决议》;从中共七大、八大文件的起草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一系列文件的起草;从撰写第一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观点来完整地叙述中共历史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到修改、定稿《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从参与起草1949年的《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部《宪法》,到主持起草1982年的《宪法》;从编辑整理《毛泽东选集》、修订《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到协助编辑出版《周恩来选集》《刘少奇选集》《朱德选集》《任弼时选集》以及《邓小平文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胡乔木以其渊博的学识、科学的精神、卓越的才能、世界的眼光、敏锐的思想和缜密优美的文字,以及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呕心沥血地为中共党的文献事业奠基和推进,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中央文献研究室是直属中共中央的一个专门从事党的文献编辑研究工作的机构,它是在胡乔木直接的具体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作为第一任主任,胡乔木既管大政方针,又通过日常大量的审稿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文献工作既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又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因此给具体的编辑整理和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制约。但胡乔木不墨守成规,经常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开拓创新,提出新的设想和任务。凡带原则性的问题,他都要求请示中共中央批准或作出决定后严格执行。工作中,他有好说好,有坏说坏,鼓励成绩,批评缺点。而且他的批评往往是十分尖锐的,但完全是从爱护出发,耐心说理,使你心服口服。

胡乔木坚持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只要你可以提出疑问和自己的看法,他便同你一起研究讨论,以理服人。他回答你的问题时,不但说明是什么,而且说明为什么,总要讲出一篇道理。因此和他有过谈话经历的人,总会感到有收获有启示,觉得他的谈话有一种智慧的力量和逻辑的力量。而在对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上,他从不轻下判断,总是亲自或要求下属向有关专家请教。

胡乔木在文字词章上的讲究是出了名的,在文献工作中他的要求更加严格。无论哪一部书稿或者一篇文稿送到他那里,他只要一上手,就不停地思考:大到编辑方针的确定、某些重要理论观点的推敲,小到一个字、一个标点的用法,他都认真审查,并提出明确的意见。对于一句少见的引语或者一个生僻的典故,他总是要求查个水落石出,方才满意。而且一想到有什么问题,他都随时告诉中央文献研究室的相关人员。

1949年3月,胡乔木与毛泽东在一起

有一年,胡乔木在上海休养,对《刘少奇选集》的注释送审稿提出几十条意见,一次电话就打了两个多小时。胡乔木高度的责任心令人叹服。

“为读者服务,对读者负责,处处为读者着想”,精益求精,提高文献编辑工作的质量,创造第一流的产品,是胡乔木领导文献工作的指导思想。在修订《毛选》时,胡乔木要求在每卷卷末附一个正文校订表。他说:我们的修订工作要对读者负责,没有这个表,读者不易弄清第二版在哪些地方做了改动,有了这个表,正文改了什么,就一目了然,同时也可以接受读者的检查。

1982年,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40周年,中央文献研究室考虑整理发表毛泽东1938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关于文艺问题的一次讲话。在整理过程中,对讲话记录稿中徐志摩曾说过的“诗要如银针之响于幽谷”这句话,没有查清出处,就报送请胡乔木审阅。果然,胡乔木特别提出此句中的“银针”可能是“银铃”之误。中央文献研究室按照胡乔木的意见进行查证,从鲁迅《华盖集续编》的《有趣的消息》一文中,果然发现有“银铃之响于幽谷”这句话。而这句话正是鲁迅转述徐志摩的话时说的。这样,经过反复核对,终于查明了记录稿上的一个讹误。

1988年6月,胡乔木要求中央文献研究室对文献编辑工作中涉及的重大问题一一进行研究,向中央写出专题报告,提出党的文献编辑工作中原则性问题的处理意见,请中央作决定。这个报告经胡乔木审改后,得到了中共中央的批准,使得中共党的文献编辑工作制度更健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作为中央文献研究室的第一任主任,胡乔木始终把文献研究工作看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文献研究室的建设思路和指导思想,提出了具体而实际的要求。

他强调:编辑老一代革命家的选集、文选,是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是为编书而编书。他要求文献研究室不但要把编辑工作做好,还要把研究工作做好。如果不在研究方面,特别是理论研究方面做出成绩,就站不住。

他还说,国外有些学者对毛泽东思想有相当的研究,我们必须超过他们。他要求每一个编辑研究人员都应具有科学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在编辑研究工作中,要做到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胡乔木说:“党性不建立在客观性的基础上不行。要有史实,还要有史才。写史,要客观,要忠实,这是中国史学的传统。”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在毛泽东邓小平身边的日子》,因篇幅限制,有所删减。】

上一篇:习近平同志进入中央工作以来六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
下一篇:用影像解读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