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研究院
网站首页

理论前沿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新中国75年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11/18 09:26   浏览次数:
     [关键词] 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

[受访者简介] 李忠杰,男,1952年生于江苏。现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首席专家、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1996年至2003年任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并先后任科社教研部副主任、政法教研部主任、科研部主任等,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7月至2015年1月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党的基本理论、党史党建、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等领域的研究。出版《社会主义改革史》《与世界对话》(中英文)等数十本著作;主编《抗战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成果丛书》《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丛书》等。近年新出版著作《党章内外的故事》《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英文)《改革开放关键词——中国改革开放历史通览》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任总撰稿、总监制的《习仲勋》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访谈人简介] 贺政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1]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锚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开辟了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新中国的75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75年。在这个过程中,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不断深入、实践不断丰富,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就此,贺政凯对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进行了采访,围绕“新中国75年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理论主题,就如何理解新中国75年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如何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如何以科学的策略和方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在新中国75年的发展历程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义

贺政凯: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迈进。您能否谈谈,如何在新中国75年的发展历程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李忠杰: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指现代化的道路,也是指现代化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P23-24)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这个概括,简洁凝练、内涵丰富,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涵盖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奋斗目标,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世界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新时代以来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因为邓小平已经提出过中国式的现代化。但在长期探索和推进现代化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明确把这个概念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地位,集中概括了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对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可以从宏观上作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和分析。

横的方面,是从中外文明相互关系的角度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是一个整体,但它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文明共同构成的。多样性是世界文明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世界文明的一个基本特质。不同国家和民族在自身文明发展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独特性,并构成一些独特的文明类型。这种多样性会引发相互之间的一些矛盾冲突,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的一个积极和重要的因素。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要面临的重大课题。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范畴,也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特别是落后的农业国追赶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现代化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和潮流,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方向和标杆,蕴含着充满活力和朝气蓬勃的理论与实践,也是世界各国以不同方式进入其中的潮流。同时,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现代化的内容、道路和速度也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深层次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实际上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新范式,也是世界文明大花园中一株独具魅力的鲜花。比如,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大都是工业化发展至较高水平后,再进一步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先后突破的顺序决定的。过去,中国在世界工业化的进程中曾经处于落后地位,但当我们奋起直追的时候,世界已经从工业化走向了信息化和智能化。这时的中国现代化已经不是单纯的工业化,而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智能化相叠加的现代化。因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没有必要按发达国家那样的先后顺序,而是完全可以在推进和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大力发展信息化和智能化,并将信息化和智能化融合到工业化中。在汲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经验时,其教训也应该避免。

人类文明的多彩多样促进不同文明的融汇、发展和进步。世界上的每一种文明类型,都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要学会与其他文明共处、共存,善于从别的文明中吸收养分。中国与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中国与世界双向互动的过程,本质上,则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过程。

纵的方面,是从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角度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传统与现代看似一对矛盾体,倡导现代,许多时候确实需要跳出传统、超越传统,不然就很难实现创新、发展、进步。但必须看到,现代对于传统的超越只是部分的、相对的,而不是全部的、绝对的。对传统不加区分地全部分离和摒弃,是有害的、危险的,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推进现代化,需要对传统采取科学和辩证的态度,鉴别传统、吸收精华,发展优秀文化。现代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有的是量变,有的是质变。无论哪一种发展变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基点都是传统。只不过对于这个基点,需要依照时代要求和价值取向进行一定的筛选,有所摒弃、有所继承、有所保留。具有糟粕性的传统元素,会对现代化社会产生牵制、阻滞作用,形成逆向作用力。对于这样的传统,就要坚决摒弃和扫除。相反,具有进步性的传统,能够对现代化起促进和补充、纠偏作用,对其则应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扬光大。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必须善于鉴别。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3](P7)

如何鉴别?一是要对现代加以鉴别,特别是对现代化进程中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鉴别,正确区分哪些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积极健康的东西,哪些是消极颓废、违背历史发展方向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东西。二是要对传统加以鉴别,正确区分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经过人类文明长期积淀的宝贵财富、具有积极意义的不可缺失的东西、经过改造更新可以融入现代社会的重要元素,哪些是僵化、保守、愚昧、落后,与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格格不入的元素。三是要对中外现代化中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加以比较鉴别。既要比较鉴别其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开放与封闭、文明与愚昧,更要比较各国实际国情,找到最适合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和道路。对国外被证明是先进的现代化成果,要大胆吸收;对可能产生危害的消极因素和现象,或者根本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东西,则要坚决摒弃。既要大力弘扬自己的优秀传统,又要与世界文明交流、融通。

贺政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P21)             您如何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李忠杰:     中国梦是国家之梦、民族之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的梦。梦是一个比喻,实际是一种愿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意味着中华民族以更加奋发向上、文明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味着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富足、安康和美好。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各族人民长期梦寐以求的理想。近代中国的许多进步人士,都曾提出过现代化的构想,作出过巨大的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可惜的是,最终都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相继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实都是在向民族复兴的方向前进。所以,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奋斗过程中,逐步明确地提出了现代化的目标。  

梦是虚无缥缈和错杂零乱的,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则是现实的,需要用现实的笔墨去描画,需要以坚实的步伐去迈进。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要落实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目标上,要用中国式现代化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图。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中华民族活力之所在,也是活力之表现。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持发展,不断发展,持续发展,国家才能强盛,人民才能富足,中华民族才能够实现复兴。没有发展,什么都谈不上。在当代中国,发展又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起生机勃勃的,既有强大动力,又始终和谐平衡的体制机制,才能够得到实现。面向未来,改革开放的任务仍然非常繁重。必须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决心,在改革开放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为中华民族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历史上种种内忧外患,次次社会动荡,无不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大伤中华民族的元气。如何在积极发展的同时,保持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稳定,始终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只要坚定不移地朝着未来的目标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伟大的目标,也是一个历史的进程。长远的目标是既定的,但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条件、不同的任务和不同的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把长远和根本的目标与一定时期的主要任务结合起来,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不断把每个阶段的目标实现,那就意味着不断地接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或者说,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步接着一步地转化成了现实。为了实现这些阶段性的目标,我们必须周密筹划,制定好长远的发展规划。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正确处理现实条件与奋斗目标的关系,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靠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建设更加美好的民族家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变为现实。

二、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历史节点上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贺政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整体谋划和系统布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您认为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历史节点,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有什么特殊意义?      


李忠杰: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都是在释放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我们党将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4](P495)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跟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既有共同之处,一脉相承,又有新的特点,即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来部署改革开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确定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党的历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改革举措,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沿课题。中国式现代化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也将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开辟新的前景。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国国情作出的关键抉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第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和活力。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首先需要动力,没有动力就不可能前进,有动力才有活力,在动力基础上还要增强社会活力。解决当前中国的很多问题,关键还是要把所有人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有了积极性,措施才能落实,改革才能取得成效。第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制度建设为主线,部署的所有改革,都鲜明地突出了制度的原则和要求。第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确保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并要求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第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切实解决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当前中国,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都面临着复杂的形势,面对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全会要求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

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党上下要齐心协力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一是全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目标、任务等。切实理解各项改革的措施、要求,坚决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的改革措施逐个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调查研究、制定方案、统筹协调,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二是紧密结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有的改革都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活力和制度保障,都要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转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各方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展和成绩上反映出来。三是进一步采取措施和完善政策,激发全社会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全社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改革激励和舆论引导机制,营造良好改革氛围,激励全体人民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振奋起整个社会的精气神。四是把长远与近期结合起来。既要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又要应对当前中国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考验,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五是确保实现全会规定的改革时限。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时,完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同时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的全部目标任务,并制定好“十五五”规划,以更主动的姿态和更好的条件实施“十五五”规划,为实现2035年和2050年的两步现代化目标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贺政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不懈努力,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指出:“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5](P49)                 您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李忠杰: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经历了“3+1”个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是改革开放起步和全面展开的阶段;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是改革开放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深入发展的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是改革开放沿着科学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也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化的新阶段,这是一个特殊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在:         改革开放的动因,就是为了更好实现现代化;         改革开放的目的,始终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的进程紧密联系,互相促进;         现代化的成就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效。         正是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了温饱问题,在20世纪末进入了小康社会,在21世纪初又用了20年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现代化的进展和成就是检验改革开放的最重要标准。         不同阶段的改革举措效果怎么样,主要的方面就是看现代化建设成就到底怎么样。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与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就确定了分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后又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渐次推进。新时代,进一步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作出未来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的进程紧密联系,互相促进。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一步步得以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在一步步推进,改革开放也需要一步步深入。每一个阶段都有新的环境和任务,每一个阶段的改革也必然展示出新的特点。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中国发展进程中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也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新的前景。中国人民期盼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也期盼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进一步成为现实。    

   

三、坚持以科学的工作策略和创新的思想方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贺政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方法指导。习近平指出:“我们认识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要有正确思想和政策,而且要有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6](P65)                 您认为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该坚持哪些科学的工作策略和方法?        

李忠杰:习近平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7]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坚定的决心、正确的方向,还要有科学的路径、恰当的方法。各种具体的方式方法提炼整合起来,上升到思想理论的高度,就成为系统的改革方法论。

坚持以科学的思想方法推动改革理念创新。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破除各种僵化落后的观念,坚决抵制各种否定和反对改革开放的错误倾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找准体制运转中的堵点问题,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谋划和决定改什么、朝哪儿改,致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坚持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改革开放稳步有序深入发展;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试验创新要法律授权,改革成果要用法律固化,确保改革开放在法治轨道上深入推进。

从全局和整体着眼,谋划改革开放举措。坚持守正创新,对已被实践证明正确的基本道路、基本路线、基本制度、基本政策不能改,同时,要勇于面对体制机制上的弊端,敢于创新,大胆探索,该改的坚决改,看准了就下定决心改,能改的就改好,需要改到什么程度就争取改到位;坚持全局观念和整体统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同向发力、凝聚合力,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处理好各种改革措施的主次关系,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

提高操作能力和执行力保障改革政策实施。要重谋划,更要重落实,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方案和措施的落地见效;加强改革问题的调查研究,关注矛盾问题集中的地方和领域,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体察实情,从实际出发确定改革举措;坚持试点先行,通过试点检验改革方案,完善初始设计,明确操作程序,取得实际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改革稳步发展;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具体方案,抓好重大改革任务的攻坚克难,既要积极主动,又要扎实稳健,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发挥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社会各方面的创造活力,调动各方面深化改革的积极性,健全改革创新激励机制,加大改革典型经验交流推广,鼓励担当,鼓励探索;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回应各方关切,提高网络文明水平,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密切关注改革进展,全面掌握改革动态,及时了解社会反映,认真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努力把人民群众期盼的好事办好。          
贺政凯:习近平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P153)                     您曾提出“中国规划”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方式和鲜明特色,能否具体谈谈中国规划是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作用的?        

李忠杰:             中国式现代化是通过以“五年规划(计划)”为主的整个规划体系来落实和推进的,我把它称作“中国规划”。中国规划是谋划、部署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基本手段,其任务和内容,主要是对五年和更长时段内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定目标、方向和任务。所有的五年规划(计划)都是着眼于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制定的,也是一步步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的。迄今所有的五年规划(计划)都没有脱离这个目标和轨道,所有的五年规划(计划)都是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大厦添砖加瓦。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及其优越性,相当程度体现在中国规划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组织实施好五年规划和其他各种规划。中国规划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方式,充满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智慧,主要表现在九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程序,五年规划(计划)的编制,至少要经过四个阶段、十二个环节,一般需要两年半时间,有的甚至更长;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的全部规划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再小的规划也都需要党委开会讨论并通过;三是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在实施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计划)的过程中推进的,五年规划(计划)本身也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的;四是总揽大局大势,制定规划(计划)都是在一定的战略环境中制定的;五是立足现实国情,所有的五年规划(计划)都是以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基础向前推进的;六是汇聚智慧共识,每一个五年规划(计划)从编制、审查、批准到贯彻实施的整个过程,都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七是完善规划体制,加强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重大战略规划、重大改革、重大工程的综合协调;八是推进民主法治,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又坚持了依法治国的方略,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九是确保贯彻落实,五年规划(计划)批准之后,国务院就要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计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各部门,明确约束性指标的责任部门,建立约束性指标的公报制度,并将约束性指标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中,组织全国具体实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更加有效地发挥中国规划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导作用。

第一,提高规划实施回头看的水平。当我们制定、审议以及开始执行一个个五年规划和其他规划、计划时,最好先对规划、计划的执行情况做一次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在某种意义上,敢不敢、善不善于对规划实施的成效回过头来进行总结和分析,是衡量我们战略谋划水平高不高的一个重要尺度。善于总结经验,勇于吸取教训,我们制定新规划的水平才能不断有新的提高。

第二,提高规划内容国际化的水平。要进一步拓展视野,更加突出地把中国放在世界发展和博弈的全局中来谋划,更加注意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更加注意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加注意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统揽发展进程。要全面审视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及其所能提供的条件,准确估计世界经济变动和各种突发事件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相应地规划好如何更好地利用外部条件,如何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进行博弈,如何未雨绸缪制定好应对突发状态的战略对策。

第三,提高规划制定科学化的水平。要完善规划、计划制定的程序和方法,坚持社会参与、专家研究、科学论证等各项制度。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协调好利益关系,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矛盾。组织不同类型的专家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允许提出不同的意见。对各个重大项目要反复推敲,尽最大努力消除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在制定国家五年规划的基础上,要相应制定好其他各类规划,进一步建立健全三级三类的规划管理体系。按行政层级分别制定国家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分别制定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严格各项规划的范围和领域,完善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和管理机制,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第四,以良法善治推进中国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我在研究中国规划中发现,现在社会基层的大量矛盾,包括各种上访、群体事件、舆情事件,都或多或少涉及空间规划问题。因为空间规划已成为目前最重要、最基础的规划之一,事实上已经具有法律的性质。空间规划更加直接地涉及群众利益。空间规划一旦确定,老百姓的土地、房屋,甚至很多企业、经营场所都可能要发生变更。而且也涉及以往的法律、政府的决定、审批的手续,政府作出的担保、承诺,政府与企业、个人签订的合同等。对这些问题,党和国家有关方面迫切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拿出一整套的办法和措施来,提高良法善治的水平。本来,空间规划与老百姓的关系极为密切,因而也最需要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进行严格的法律审查,充分考虑这个规划通过以后将会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造成什么影响,怎样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法律法规上应该作出什么规定。希望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完善空间规划的制定程序和原则,妥善处理所涉及的法律问题,确保空间规划建立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权益的基础之上,避免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5](P17) “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5](P18)还具体提了很多要求。[5](P31)这些做好了,对保障良法善治应该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制定和实施以五年规划为主的中国规划,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独特方式。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制定规划、谋划战略的水平,努力使中国规划更加符合时代特点,更加切合中国实际,更加有利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6]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7]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J].求是,2023,(19).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原创:李忠杰 贺政凯)



下一篇: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