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研究院
网站首页

理论前沿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研讨会论文摘编 | 李大钊道德思想与道德实践研究(下)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5/29 16:37   浏览次数:

1915年考取北京大学的许德珩写道:“当时北大风气很坏,蔡元培掌校后,发起成立‘进德会’,增进道德,这个组织以不嫖、不赌、不娶妾为基本戒条,遵守这三个戒条而加入的称为甲种会员,加上不做官、不做议员为乙种会员,再加上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三条为丙种会员。……我与大钊同志先后都加入了这个组织。他在1918年6月还当选为进徳会的纠察员。”在北大,“大钊同志热心帮助和接济同学的事迹,常为大家所称道。大钊同志经常把自己的月薪拿来帮助清苦同学。记得刘仁静同学因经济上拮据,一时交不了学费,大钊同志就出具证明,请学校准予缓交。这个证明现在仍然保存在北京大学的档案之中。”

北大学生、中共早期党员朱务善写道:“守常同志平素谦虚和蔼,生活又很艰苦俭朴,待人诚恳,遇人有困难,常常自节以济人。遇有同志间或工人中有人求助于他时,守常同志虽在困难之中,但总设法帮助。”“我们因事或开会到守常家去,倒茶倒水都是他自己动手。家里一切设备很简陋平常,但书房并不小,藏的旧书很多,外文书籍也不少。”渊博学养和对主义的忠诚,相辅相成。是以李大钊“坚贞为党而不为个人打算的品质与作风,实可为后人永世典范”。

北京高师学生、1920年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楚图南写道:“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大经济系教授,已经有很多文章问世。像他这样一位冬一棉袍、夏一布衫、茹苦食淡、苦心孤诣的马克思主义先驱者,是我们一些青年人景仰的先辈。”“他给我的印象是:为人敦厚,生活朴素,平易近人,他是沉默寡言笑的,但一当分析问题和指导工作,却异常精辟而坚定,给人以‘言必行,行必果’的极为刚毅的印象。”

李大钊与年长他六岁的农村妻子赵纫兰互敬互爱,家庭和睦,在当时就是众口纷传的佳话。据他们年龄较大的子女李葆华、李星华、李光华回忆说:“父亲除了北京大学薪金外,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女师大、朝阳大学等校授课,也有收入,总共每月有二三百元之多。父亲每月只交三五十元给母亲作为家用,有时冬天买不足取暖的煤,家里冷如冰窖。”

中共早期党员包惠僧1922年到北京会见李大钊,亲眼目睹李家居所的俭朴和生活的寒素,与北大教授丰厚的经济收入完全不相称,感慨地写道:“他住的是一栋矮小的四合院,院子里面并没有花草,屋子里面也没有什么陈设,就是连比较像样的家具也没有一件,可以想象到李大钊同志的生活作风是多么朴素。”“从他藏书的丰富,可以理解到他对追求学问是如何的肯下功夫。据说他无论怎样忙,每天回家总要抽两三个钟头的时间去读书或是写作。这是他多年来的生活规律,从来没有间断过。”还写道:“大钊同志一生勤于治学,勇于任事,坚贞自立,热忱待人。他是一个才气纵横的政治家,又是一个学问渊博诲人不倦的好教授……是中国革命运动中的卓越活动家。” 包惠僧感慨万千地写道:“当年党内大部分负责同志都说,守常同志是以慈母之心待人。”

以慈母之心待人,以赤子之心报国,以生命之献报党,道德典范,操守楷模,此类史证不胜枚举。

当然,倘若空言道德,就会造就伪君子和“两面人”,贻祸无穷。但是,如果丧失道德,则必定堕落到无底线、无恶不作、率兽食人。

《礼记》说:“太上贵德。”《论语》说:“德不孤,必有邻。”李大钊在党内威望高、受到广大党员、团员和进步青年的衷心爱戴与坚定追随,自属必然。

1920年10月成立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三位成员之一张申府到晚年以后,在对自己亲历亲见亲闻的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作回顾和思考时,感慨写道:“1924年初起,中国共产党曾一度与孙中山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守常同志在北方所主持的,不但是共产党的党务,也有国民党的工作。他实是以一身而负一时北方全部革命事业之重者。”“据我所知,就是国民党的同志,对于守常同志也都是很敬重的。我也曾想过,假使守常同志不死的话,以后中国革命的进程上也许会能少些挫折。固然社会历史上的大事变常有无可如何的背景原因,可是一个非常的人物,又常会有转变局面的力量。守常同志就是可以有这种力量者。”

三、李大钊的道德风范在知交中的影响

此处引征两位相互严重对立的人物:鲁迅、章士钊。

鲁迅敬重李大钊。1933年5月29日夜,他在《〈守常先生全集〉题记》中写道:“我最初看见守常先生的时候,是在独秀先生邀去商量怎样进行《新青年》的集会上,这样就算认识了。不知道他其时是否已是共产主义者。总之,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人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他终于被张作霖们害死了。”“在厦门知道了这消息之后,椭圆的脸,细细的眼睛和胡子,蓝布袍,黑马褂,就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其间还隐约看见绞首台。”鲁迅悲伤愤怒地写道:“事实就像铁铸一般的证明了,断送民国的四省的并非李大钊,却是杀戮了他的将军!”鲁迅激情澎湃地写道:“不过热血之外,守常先生还有遗文在。”“他的遗文却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一切死的和活的骗子的一迭迭的集子,不是已在倒塌下来,连商人也‘不顾血本’的只收二三折了么?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

章士钊与李大钊,先为至交,后为政敌。章士钊始终极力推崇李大钊的德。他写道:“由今观之,守常一入北大,比于临淮治军,旌旗变色,自后凡全国趋向民主之一举一动,从‘五四’说起,几无不唯守常之马首是瞻,何也?守常北方之强,其诚挚性之感人深也。”李大钊与章士钊相处多年,他们之间“从不以公害私,始终情同昆季,递晚尤笃。”

章李两家原本有通家之好。章士钊晚年写道:“吾方寓东城魏家胡同,守常每星期辄二三至。吾之三子,皆拜在守常门下,受政治课;守常之大女儿星华,亦依吾妻吴弱男为义女;守常夫人及他儿女均不断来魏家胡同,饮食谈笑,不啻一家骨肉然也。”后来,两人政治立场对立,就极少来往了。但是,章士钊感到奇怪:“所可怪者,守常与吾见面殊罕,而其与吾家属之关系反日密。”后来,章士钊从妻子吴弱男处、也从朋友处得知,李大钊多次说:“行严(章士钊字行严)沉溺太深,吾不能救,独吾何能卸却保护其家属责任?”——真是义薄云天。章士钊在得知李大钊的良苦用心后,痛呼:“伤哉守常!我老而无似,诚愧对此宅心长厚之良友已!”

四、李大钊的道德节操在北京大学同仁中的影响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重道德、重气节、重操守。太上立德、“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是至高的境界。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候能够超越阶级和信仰的鸿沟。

李大钊为主义舍命奋斗、为信仰英勇献身、立身谨严、大公无私、宅心仁厚、光明磊落,因此,在北大同仁中深孚众望。他无论是在生前还是在身后,都得到了众多的北京大学与他政见不同、信仰相异的教授们由衷的尊重与钦敬。

以胡适为例,1919年夏天的那场“问题与主义”的讨论,并没有损害他们之间的友谊,他们一如既往地真诚相待、密切交往、求同存异、互相帮助。正如李大钊在此前不久的3月下旬致胡适的一封信中所说:“我们愈该结合起来向前猛进。我们大可以仿照日本‘黎明会’,他们会里的人,主张不必相同,可是都要向光明一方面走是相同的。我们《新青年》的团体,何妨如此呢?”“《新青年》的团结,千万不可不顾。”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等人被捕,北京城内一片白色恐怖。在北大教授沈尹默的周密安排下,李大钊的长子、18岁的李葆华受到了妥善保护,先藏在燕京大学沈士远教授家,再转移到马鉴教授家,最后藏到城内新街口八道湾周作人教授家。他们没有一个人想到把李葆华送到乐亭县农村交给李夫人。为了不耽误李葆华的学业和前程,也确保他的安全,沈尹默和周作人等北大同仁想方设法,送李葆华东渡日本留学。

这场类乎“搜孤救孤”的集体救援,危机四伏、冒险犯难。其间惟有道义,绝无功利之谋。鲁迅在上海得知此事后,向三弟周建人表达了对二弟周作人参与保护守常长子义举的赞许。

1928年1月,李葆华考取日本“国立五高校”之一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系,此时他已囊空如洗,周作人和沈尹默等长辈赠送他的钱已经用完,他又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恰巧此时蔡元培就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相当于今教育部部长),沈尹默被任命为河北省教育厅厅长,沈尹默充分运用政策规定,把李葆华改办成了官费留学,每月领取六七十块大洋,学业和生活都有了保障。据日本档案记载,1931年中国留日学生303人,其中私费生295人,官费生仅7人。沈尹默之子沈令扬是李葆华的同学,也在日本留学,是私费生。其后,李葆华1931年6月在东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7月担任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书记,成为职业革命者。

1928年春,在乐亭县老家的李大钊夫人赵纫兰,让弟弟赵晓峰代笔,给周作人写信请求帮助。此信至今犹存,全文照录如下:“作人先生:去年事后,先生诸多分心,小儿葆华又蒙府上招待,如是之恩,何日能报!敝人居乡将年,心想去京,因经济之限制,只得作罢。故小儿等不得不废学,一时想起,甚为触心。乡间生活虽属有限,但大有不能维持之势,左右思之,无何救济。先生为昔者先生之至友,故敢恳先生谋一法,以救儿女之教育、家人之生活。”信末署:“葆华母、赵纫兰拜”。李大钊夫人所托,极为沉重。“儿女之教育、家人之生活”几乎是生活负担的全部。

周作人接信后,立即告诉了沈尹默等北大同仁。在他们共同的持之以恒的帮助下,1931年夏,李星华、李炎华回到北京,到孔德学校复学。1932年夏,李星华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也成了一名战士。1934年夏,在周作人的帮助下,李光华、李欣华进入北京香山慈幼院。这些无私帮助,改变了李大钊子女的一生。

1933年3月,李大钊灵柩寄放在北京浙寺已将近六年,赵纫兰抱病来京,请求北京大学帮助安葬。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下,北京大学蒋梦麟、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马裕藻、马衡、沈兼士、钱玄同、何基鸿、王烈、樊际昌、傅斯年共13人,甘冒巨大政治风险,发起公葬。4月23日,安葬李大钊于当年北京最好的公墓:蒋彬侯经营的万安公墓。北大同仁考虑周全,为李大钊赵纫兰夫妇购买了双穴墓,让他们将来能够生死相依。

举凡发起各界捐款、办理公祭、购买墓地、安葬、资助遗属等等方面,皆由北京大学办理。在《万安公墓户账表》中,“认穴人”栏填写:“李大钊守常宅”;“说明”栏填写:“蒋梦麟君代办”。刘半农撰写的碑文,热情赞扬李大钊的道德文章和为人行事,愤怒谴责军阀张作霖“摧此英贤”,结语沉痛诚挚、正气浩然:“载临斯穴,挥涕凄怆,惟神魄之得所,迪吾民于恺康。”

安葬李大钊三十五天后,赵纫兰于5月28日凄然逝世。中共河北省委正式追认赵纫兰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同年9月,多年坚持搜集整理李大钊遗稿的中共地下党员、清华大学毕业生李乐光(李大钊在永平府中学同窗挚友李秀峰之子),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判刑,押送南京监狱坐牢。1940年7月,李星华、李光华离开北平奔赴延安前夕,拜托周作人保存这批遗稿。周作人妥善保存李大钊遗稿9年,直到1949年北平解放,完好无损交还给李星华。这才有了1959年《李大钊选集》的出版。

当我们站在今天,遥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日渐远去的背影,诸多史事撼人心魄!

笔者认为,上述种种感人至深的史事,李大钊崇高道德的感召力,不是唯一的原因。

还应当有:由这个群体共同构建、共同履行的博大包容、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平等讨论、即便政见不同也会真诚相待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环境。——惟如此,那个时代才会产生出那么多的思想大家、学问大师和文化伟人。

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走过了风云激荡的一百年。其间,李大钊一家几代人前赴后继、奋斗奉献的历史轨迹,具有深入进行科学研究的价值。

在彭明老师和王淇老师的支持鼓励下,笔者从1996年7月起开始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发表作品。2001年,“李大钊家族史研究”被确立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2005年,笔者出版《李大钊家族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

最终研究成果《李大钊家族史》正在撰著中。

(作者:宋霖,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来源:北大红楼)

上一篇: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纪实
下一篇:研讨会论文摘编 | 李大钊道德思想与道德实践研究(上)